铭盛机械网 >> 收扩功放

沈阳机床重大装备从制造迈向创造的缩影田园家具

2022-07-12

沈阳机床:重大装备从"制造"迈向"创造"的缩影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刚刚20岁出头的关锡友走出同济大学校门,意气风发地来到“机床之乡”沈阳,成为中捷友谊厂的一名技术员。

那时的沈阳机床工业正处于辉煌时期。机床是工业母机,而沈阳机床则是中国机床工业的摇篮,这里曾诞生了共和国第一台普通车床、第一台摇臂钻床、第一台卧式镗床、第一台数控车床……回忆当年,如今已是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的关锡友,眼神里依然流露出自豪感。

然而这样的光景并没有持续多久,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对于“统购统销”的依赖,技术装备、产品研发的落后导致了沈阳机床业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走入低谷,旗下万余人的沈阳中捷友谊厂,账面现金仅余几千元;沈阳主力第一机床厂,连续4个月开不出工资;沈阳第三机床厂破产倒闭,专家、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工人大批流失,整个集团濒于倒闭……

“我们真正开始自主创新,定下这个公司的战略是在2002年,我和我们董事长上任的时候。当时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把这个企业带向未来。”

2002年,陈惠仁、关锡友临危受命,分别走上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总经理的岗位。

今天,沈阳机床集团已实现了整体跨越式提升。去年,企业年产值突破100亿元,跻身世界机床行业十强。今年前10个月,集团数控机床合同总量比去年同期增长20%%,海外市场销售收入增长70%%。在国产数控机床中,每5台中就有1台是沈阳机床的产品。

从上世纪80年代的学习模仿,90年代的技术引进,到新世纪在原始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更多地倚重开放式自主创新,加大研发投入。有人说,沈阳机床的自主创新轨迹,正是我国重大装备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一个缩影。

现代化不是买来的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原机械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屈贤明,曾参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是16个专项中数控机床专项的首席专家。他认为,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发展经过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环境下借鉴苏联的自主制造。以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为载体,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的工厂,其中装备制造业68项,占43%%,这使我国初步形成了装备制造业的现代生产体系。第二是50年代末经济封锁下的自力更生。我们依靠自身力量开发出了“两弹一星”等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急需的重大装备。第三是改革开放环境下的引进开发。第四是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的自主创新。

20世纪70年代末,正是改革开放之初,一批重大建设项目相继规划投产。由于那时我国的装备制造水平比较低,这些项目所需的成套设备几乎全部进口。屈贤明分析说,这一阶段将重大装备的研制作为国家目标,充分利用开放的国际大环境,发挥国家集中力量可以办大事的宏观协调作用,系统地安排一批重大装备的技术引进、消化吸引与再创新,使我们用大约10年时间掌握了300MW和600MW火电机组、板坯连铸机、大秦线煤运单元重载列车等重大装备的关键技术,实现了国产化。但是由于部门条块分割和封闭,造成很多装备的重复引进,一些地方和企业为了追求局部利益,单纯依靠技术引进而忽视了消化吸引,多数企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

对此,关锡友体会颇深:“我们总结前10年技术引进的过程,到底得到了什么?得出一个结论:最多是让我们产品开发人员、技术人员了解了世界,在理念上有了很大变化,但真正的核心技术并没有学到,却花了很多钱,每一个单一产品的技术引进最少是100万美元,多的达到上千万美元。然后再看这些引进技术呢,似乎在我们的产品中有所体现,但产品造出来形像神不像。我们造出来的机床静态精度检测等都比日本的好,但一加工起活来就不行了,什么原因?其实这就涉及到原始的基础共性理论。”

当时有人呼吁:“中国如此之大,建设任务如此之重,买是买不来一个现代化的,必须痛下决心,开展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制工作。”于是,1983年7月12日,国务院下发了110号文件《关于抓紧研制重大技术装备的决定》,提出用大约10年时间掌握对国民经济有重要影响的关键设备的设计制造技术,使国家今后发展立足于自己力量的基础上。从此,拉开了我国重大技术装备科研攻关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序幕。

振兴装备制造业成为国家声音

沈阳机床集团位于的沈阳市铁西区,是国家“一五”“二五”时期重点支持和发展起来的装备制造业基地。这个区仅仅在20平方公里范围内,就集中了沈阳60%%以上的工业资产和75%%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沈阳重型机械集团、沈阳鼓风机集团、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厂等国内装备制造业排头兵企业都云集此地。

改革开放初期,特别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铁西为代表的老工业基地承受了巨大阵痛,陷入了困境。90%%的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500多亿元的存量资产闲置,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90%%,30万产业工人中有13万人下岗失业。

当这些装备制造企业在存亡线上苦苦挣扎探索之时,铁西向何处去、企业如何生存、职工如何安置等问题摆在了政府面前。

多年来,担任沈阳铁西工业区改造振兴顾问的屈贤明说,铁西的调整改造一直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深入铁西工业区调查研究,并作出重要指示。振兴装备制造业成为国家战略需要当务之急。

2000年4月19日,科技部将沈阳确定为“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装备制造业,推进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建设试点城市”,拨款1800万元用于相关研究。2001年1月,科技部又将“沈阳市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装备制造业示范工程”列入“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并作为重大项目启动实施。这是我国第一个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国家专项计划。2002年以来,按照中央振兴东北的总体部署,铁西工业区调整改造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铁西的主要做法是,创造性地将铁西工业老区与西部毗邻的经济开发区合署办公,并做出“东搬西建”的战略决策———214户大中型企业从铁西老城区陆续撤出,由东向西搬迁到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细河经济区重新整合。这是新中国装备制造业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企业迁徙”。

关锡友这样认为,搬迁,不但把企业原来闲置的、低效的土地资源“搬”成了土地资本,又使其在新的空间里,将土地资本变成了改制资本。一大批近乎“休克”的企业在“东搬西建”的“运动战”中卸掉包袱,在运动中实现了体制转换、产业升级、结构优化。

中国装备,装备中国

重大装备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的重要体现。重大装备的自主创新是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技部高新司副司长戴国强介绍说,从“六五”到“十一五”的20多年间,我国一直都把重大装备的研发作为支持的重点,通过国家科技计划,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通过建立技术联盟和产业联盟,使装备制造企业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减小风险损失;通过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集聚国内外优秀的研发人员,共同解决装备设计生产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通过一些重大关键设备的攻关来解决国家重大关键技术的需求。

近些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十分重视装备制造业发展。2006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不仅提出了我国今后重点发展的16个重大技术装备领域,同时也在政策层面上进一步引导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党的十七大再次提出振兴装备制造业。

戴国强说,这些政策和举措是在各部门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出台的,目的只有一个,引领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令人欣喜的是,近几年,在许多取得可喜成果的重大工程中,总能发现我国自主研发的重大装备的“身影”:三峡工程中的巨型国产化水电机组,西电东送工程中的超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高科技装备等等。这些迹象表明,通过结合重大工程建设和重点行业的需要,确立国产化依托工程,组织统一对外谈判,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等措施,我国一些重大装备生产企业快速成长起来;企业自主创新路径也已经从引进消化吸收的传统模式拓宽到联合投标、引进人才、以系统集成带动成套、发展独创性技术等模式,“中国装备”的核心竞争力开始显现。

资料显示,截至去年年底,装备制造业领域共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7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2家、国家工程实验室7家。2006、2007两年共有131项装备制造业领域的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装备制造业迅猛发展,已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和重要支柱产业。

12月初以来短短的一周内,不断有好消息传来:我国首辆实用型磁悬浮车体在中国北车总成下线,中国自主研制首架支线客机ARJ21-700首飞成功,中国自主研发高性能光纤激光器打破国际垄断格局,世界首台智能型船用低速柴油机在湖北诞生,我国首次成功发射并回收固液混合火箭发动机火箭,三峡最后一台机组通过验收……这些有关重大装备自主创新的成果,让人们在这个经济动荡的严冬里感到一股暖流,一股热量!

导演情陷摇滚乐 伦敦奥运备选歌单曝光

深圳媒体发布会活动策划:邦行公关解读8.15电商微博大战背后故事

上海年会策划公司:企业为什么重视开业庆典活动?

上海品牌策划公司:SANYO品牌退市 家电多品牌战略福祸未知

娱乐策划人揭"董洁找密友"隐情:男方比潘粤明有钱

友情链接